全部最新消息

【恭賀】治療失智症新曙光──楊逢羿教授研究團隊創新發明


 

本校於6月14日舉行「治療失智症新曙光」記者會
 
由本校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楊逢羿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領先全球首創「穿顱超音波刺激」技術,提供安全、創新且非侵入性的物理治療方法,為失智症治療開啟新曙光。研究團隊特地於6月14日舉行記者會,介紹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研發的「穿顱式超音波失智症治療系統雛型機」。
 
據統計,目前全球失智症人口約4680萬人,平均每3秒就有1人。同樣快速走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預估至130年將達到最高峰,每天約新增63名(即該年新增約23000人)。楊逢羿教授表示,目前台灣約75萬人患有輕微認知障礙或失智症,其中約五成的老人失智屬於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主要是類澱粉蛋白堆積引發腦神經退化死亡所造成;第二大類為血管性失智症,約佔三成,則是由於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所導致。然而,目前並無有效根治失智症的方法,臨床上主要以藥物減緩其惡化,但藥物常伴隨副作用;近年雖已有非藥物治療法嘗試應用電、磁或光刺激於失智症相關疾病研究,但其治療只能到大腦淺層,無法到達大腦深層掌管記憶的海馬迴;有的則是侵入式治療,易造成腦部受損或併發症。
 
 

楊逢羿教授解說研究成果
 
原先從事腦腫瘤超音波治療研究的楊逢羿教授,在自己父親四年前騎車出門失蹤,而瞭解到照顧失智症患者需耗費巨大心力後,轉而投入失智症治療研究。過去的國際研究發現,失智症患者大腦的「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普遍分泌不足。楊教授解釋說, BDNF是大腦最主要的神經滋養因子,可以促進大腦神經細胞突觸的形成,以及抵抗氧化發炎相關因子對腦的傷害,甚至可以促進某些神經幹細胞的增生與分化;在與記憶相關的海馬迴和大腦皮層含有特別多的BDNF,對於突觸的可塑性在長期記憶的形成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由楊逢羿教授帶領碩士班研究生呂文瑋、蘇威慎等組成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研究團隊」發現,利用能夠穿過頭骨且適當參數的低強度脈衝式超音波刺激腦部,使其增加內生性的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可以達到預防與治療失智症之目的。研究團隊針對鋁誘導阿茲海默症與缺血性失智症動物模型,進行臨床前動物實驗,結果證實超音波刺激不但可以成功刺激促進患失智症實驗鼠腦內的BDNF分泌增加,恢復其學習記憶功能,並且減少其腦部神經細胞的死亡。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放射》(Radiology)、《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等國際知名期刊。
 
 

超音波波束的刺激可增加腦細胞產生內生性的神經滋養因子
 
楊逢羿教授研究團隊所研發的低強度超音波治療失智症新技術,相較於過去的藥物治療或侵入式等治療法,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低、非侵入式物理性療法等優點,且可對於局部腦區域或是全腦照射低強度脈衝超音波,精準度更高,其能量還可達到腦部深處;對於腦部退化的疾病也會很有幫助,可應用於腦創傷、中風、憂鬱症和思覺失調症患者之治療。
 
此一領先全球的新技術已申請中華民國及美國發明專利,超音波刺激器則經由PCT申請世界發明專利,包含中華民國、美國、中國、日本、歐盟。而在科技部SPARK及萌芽計畫支持下研發的「穿顱式超音波刺激雛型機」,預計今年申請臨床人體試驗,將與國內各大醫學中心進行臨床試驗合作,希望能在3年內完成試驗。
 
相關媒體報導:
公共電視:穿顱超音波刺激 非侵入療法治失智症
自由時報:《陽明大學研究》超音波穿顱刺激腦 失智症治療新突破
聯合報:台灣首創 超音波治療失智症有解
蘋果日報:失智症治療大突破 全球首創穿顱超音波刺激
中時電子報:醫療新法-穿顱式超音波 治失智症免藥物
民視電視:穿顱式超音波療法 全球首創治療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