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動態 x 焦點新聞
-
[ NYCU News ] 陽明交大物輔系「人機一體」 啟動「樂活行動共享聯盟」
長照3.0鳴槍!智慧科技輔具商模落地
結合工程科技 實現「人機一體」智慧輔具願景
游忠煌出身機械工程背景,研究專長為機電整合、訊號擷取、處理與動作分析,並擁有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醫學物理與生物工程博士學位。在BIO+ICT整合當道的陽明交大校園中,游忠煌的醫工專業,使他成為系上推行跨領域溝通的靈魂人物之一。
游忠煌表示,「人機一體」輔具是實現樂活願景的解決方案,且健康者、生病者、失能者都用得到。對健康者而言,他們需要能夠趨吉避凶的預防醫學;對生病者而言,需要復健工程替他們重拾健康;對失能者而言,則需要科技輔具為他們減輕痛苦與不便。他說明,人機一體的早期概念,可以用武俠小說中所說的「人劍合一」來比擬,縱使有絕世好劍,使用者還是需要透過學習、練習或訓練才能達成。但在加入輔助科技後,例如在傳統輔具上增添感測、顯示或致動的功能,就能讓使用者和治療師越來越輕鬆,同時降低患者的使用門檻。
智慧機電輔具因應病況、情境變化
目前,在游忠煌的智慧型機電輔具實驗室中,已經開發出多種人機一體輔具。「我們將物理治療師的know-how整合其中,有助於減輕治療師的工作壓力,也讓患者獲得更安全、量身打造的輔助科技。」游忠煌說。
步態評析系統»
在物理治療中經常使用的「六分鐘步行測試」,是藉由六分鐘內觀察患者在坐、站、走路的來回過程中,評估患者的運動耐力和心肺功能。過程中物理治療師必須全神貫注、觀察評估,相當耗費精力。
游忠煌研究團隊開發的步態評析系統,能在與錄影裝置搭配之下,將治療師想要觀察的項目盡數自動化分析,分階段評估患者的花費時間、行走能力、步態穩定狀況,大幅減輕治療師的負擔。
游忠煌表示,這種裝置能夠在醫院以外的場域,提供預防醫學服務。例如設置在村里長辦公室或偏鄉健檢,讓民眾走6分鐘,就能從步態知道是否有帕金森氏症、中風或輕微認知損傷的徵兆。
安全助步車»
許多亞健康者會使用助步車,但經常在上坡時會擔心助步車下滑、下坡時擔心速度失控,倘若在上/下坡的同時還要一邊橫越斜坡,其實對患者或長輩都很難操控、危險性很高。
在改良的安全助步車中,會在使用者上坡時自動切換成棘輪模式,阻止輪子在使用者分神時便往下滑....(至環球生技官網閱讀全文)
報導連結:環球生技
[ NYCU News ] 陽明交大物輔系「人機一體」 啟動「樂活行動共享聯盟」more -
歡聚尾牙,共創佳績——醫工院敬祝 新年快樂 !
114/01/13 醫工院x藥科院團隊年度尾牙聚會 圓滿落幕
\
感謝各位貴賓的參與,為2024年劃下句點,也為2025年揭開序幕
祝福新的一年裡工作順利、身體健康、事事如意
\ 新年快樂 /歡聚尾牙,共創佳績——醫工院敬祝 新年快樂 !more -
[ NYCU News ] 陽明交大產學共創處匯聚創新力 核酸檢測、器官晶片、智慧醫療解方亮相
12月5日至12月8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於南港展覽館1館舉辦的「2024台灣醫療科技展」中展出多項創新技術。今年陽明交大由產學共創處帶領10家新創研發團隊,於現場展出多項研發成果,領域涵蓋醫療器材、再生醫療、智慧醫療、醫療資訊、人工智慧(AI)等。
其中,晶醫智慧的行動核酸檢測解決方案、久浪智醫的智慧器官晶片平台、台灣數位健康的AI居家睡眠檢測與服務方案、智德萬生醫的AI腦瘤輔助偵測系統,創新技術讓許多專業人士及觀展民眾駐足。
智德萬生醫:完善術前術後診斷 第二代雙參數AI腦瘤偵測認證申請中
陽明交大創新醫材轉譯研發中心及生醫光電研究所吳育德特聘教授,與臺北榮總放射部郭萬祐主治醫師領導的智德萬生醫,繼先前開發的可針對聽神經瘤、腦膜瘤與腦轉移瘤,三種主要腦癌的磁振造影(MRI)影像,進行自動偵測與圈註病灶範圍的AI腦瘤輔助偵測系統(DeepBT Detector)後,再度研發升級版本....(至環球生 技官網閱讀全文)
報導連結:環球生技[ NYCU News ] 陽明交大產學共創處匯聚創新力 核酸檢測、器官晶片、智慧醫療解方亮相more -
[ NYCU News ] 陽明交大產學共創處領軍10新創 展醫材、再生、智慧醫療成果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於12月5日至12月8日間,在南港展覽館1館舉辦的「2024台灣醫療科技展」中設置主題館。今年陽明交大由產學共創處帶領10家新創研發團隊,於現場展出多項研發成果,領域涵蓋醫療器材、再生醫療、智慧醫療、醫療資訊、人工智慧(AI)等。
其中,聯創生醫的壓力差導引骨水泥灌注裝置、陽明立方的立方工作站、陽明寶生技的人類臍帶間質幹細胞製劑、慧心醫診的智慧ECG AI系統、柯立偉教授團隊的穿戴式腦機介面、邊信聯科技的智慧醫療資訊交換系統,吸引專業人士及觀展民眾的目光。
聯創生醫:iKypho導引骨水泥灌注裝置 解決椎體手術臨床未滿足需求
由陽明交大醫工系朱唯勤特聘教授領軍開發的「iKypho壓力差導引骨水泥灌注裝置」,是一項針對椎體成形手術臨床未滿足需求所開發的創新醫療器材,並在經濟部價創計畫補助下,於2022年正式成立聯創生醫。朱唯勤表示,椎體成形手術長年以來在骨水泥灌注......(至環球生技官網閱讀全文)
報導連結:環球生技[ NYCU News ] 陽明交大產學共創處領軍10新創 展醫材、再生、智慧醫療成果more -
[ NYCU News ] 陽明交大醫技系導入AI、中草藥、外泌體 引領醫事檢驗新時代
孕育跨域融合、國際視野、自主判斷高階人才
成立40年培育醫檢學生超過千人
創立於1979年的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是臺灣國立大學之中,第二所成立醫技系的學校,更是全臺第一個成立博士班的醫技系。
陽明交大醫技系成立的目標,是致力於培養高級醫療專才,課程設計不僅涵蓋傳統醫學診斷技術,以培養優秀的臨床醫檢師,還特別強調基礎生命科學、現代生物科技、基因工程及臨床醫學等領域,全面提升學生在現代醫學生物技術的專業知識與未來研發潛力,協助生醫產業發展。
培養學生自主判斷、國際觀
三位老師不只為學生在基礎研究上帶來全新視野,他們的教學理念更著重於培養具備自主判斷力與國際觀的學生。
-黃琤-跨域創新 從中草藥到AI突破肺纖維化診療
黃琤強調國際化視野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不僅能拓寬視野,還能增加與國際科學家的交流機會。此外,黃琤自身背景多樣,從病毒學到代謝症候群,甚至跨入不同的醫學領域如神經科學及肺部疾病,因此,她鼓勵學生勇於嘗試不同領域。
-黃尉倫-探索外泌體、免疫微環境 提升腫瘤治癒率
黃尉倫表示,探索、嘗試與分享是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元素。探索意味著勇於打破現有框架,嘗試則是理論實踐的過程,而分享更是保持初衷的關鍵。他認為學生可以透過擔任高中科普活動或營隊課程的助教或小老師,表達所學與更多同學分享。
-洪小雅-聚焦癌症與纖維化共通機制 開啟疾病治療新方向
洪小雅則表示,自己教學的核心不僅在於傳授知識,更在於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她認為,尤其在研究所階段,學生應該學會自主判斷,老師的角色應是提供適時適切的引導,讓學生自主探索並選擇研究方向。
老師們一致認為,實驗室的研究與教學應該密切結合。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僅要完成課業,還應培養自信與技能,為未來的科研工作奠定堅實基礎,持續進步與發展。
報導連結:環球生技
[ NYCU News ] 陽明交大醫技系導入AI、中草藥、外泌體 引領醫事檢驗新時代more -
[ NYCU News ] 引進國際「老齡化、聽力與公共健康研究員計畫」 陽交大醫工學院鏈結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讓OTC助聽器成真
引進國際「老齡化、聽力與公共健康研究員計畫」
陽交大醫工學院鏈結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讓OTC助聽器成真
陽明交通大學醫工學院、創新醫材轉譯研發中心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合作首次發起「老齡化、聽力與公共健康研究員計畫」,於7月24日至26日在臺舉行。為期三日課程中,多位長期致力於老齡化、聽力與公共健康研究國際學者分享老年人聽力受損與失智症關聯的研究,及推動OTC助聽器理念,海內外多位臨床醫師也分享聽損流行病學與社會健康的影響;此外,活動不只將國際視野引入臺灣,也邀請了產業專家,包括:瑞音生技、和碩聯合科技與瑞昱半導體,共同分享助聽器開發成果,展現臺灣創新實力。
發表失智症與聽損關聯研究 被《Lancet》列為風險因子
臨床研究證實助聽器可降失智症發病率
Frank Lin致力推動非處方助聽器法案
陽交大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合作引進「老齡化、聽力與公共健康研究員計畫」首次在臺舉辦
鏈結臺灣藍芽音訊IC業者 搶攻OTC助聽器藍海市場
醫材轉譯研發中心 持續加速創新產品發展、落地
這次活動不只聚焦在聽損,還擴展到腦性麻痺與中風族群造成的「口說構音障礙」,活動也邀請國內利用AI、機器學習,為構音障礙族群研發專屬語音辨識系統的宇康生科產業專家現身分享,向國際展示臺灣於口語構音障礙解決方案中,不只有技術還有許多創新的想法。為提升對於此一挑戰的認知並提出解決方案,陽明交通大學生物醫學暨工程學院(以下簡稱醫工學院)林峻立院長及生物醫學工學系賴穎暉教授、醫學系系主任楊智傑醫師、腦科所教授鄭彥甫醫師及臺北榮總耳鼻喉部廖文輝主任、薛健佑醫師,於去年7月開始共同籌畫「老齡化、聽力與公共健康研究員計畫」活動。
該團隊積極與美國推動非處方助聽器法案(OTC Hearing Aids Act)的約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大學Frank Lin (林楨元)教授及其主持的「Cochlear聽力與公共衛生研究中心」(Cochlear Centre for Hearing and Public Health)建立鏈結。
賴穎暉也表示,本次活動帶來許多效益,包括:活動結束後,陽明交通大學獲得許多的詢問,並共同討論助聽器開發的可能性,並增加了與會者對老化與聽覺關係的重視與理解。
報導連結:環球生技
[ NYCU News ] 引進國際「老齡化、聽力與公共健康研究員計畫」 陽交大醫工學院鏈結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讓OTC助聽器成真more -
[ NYCU News ] 陽明交大醫放系 生醫影像、放射科學人才培育搖籃
發展智慧醫療最不可或缺的尖兵
陽明交大醫放系 生醫影像、放射科學人才培育搖籃
成立於1990年的陽明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是全臺首個培育醫學影像與放射科學人才的大學教育單位,為臺灣醫療機構注入具備放射專業的臨床人員,也培育高階研發人才,投入學術研究與醫材藥物開發產業。
35年系史培育醫放專業人才 跨域課程、貴儀設備齊全
年輕師資加入醫放系 助力放射醫學專業再擴充!
營造師生共好環境 「一群人才走得遠!」
生技醫療產業被視為繼半導體產業後,臺灣下一個「護國神山」,而人工智慧(AI)與醫療的結合將是臺灣的優勢所在。其中,醫學影像是發展智慧醫療的重要訓練資料集,加上核子醫學、再生醫療等新興醫藥發展下,擁有醫學影像與放射科學專業的人才,將是臺灣未來醫療發展最不可或缺的尖兵。
陽明交大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以下簡稱醫放系),是全臺唯一設置於國立大學、整合「生醫影像」及「放射科學」的醫放系,成立35年來培育無數醫學影像專業人才,涵蓋領域不僅止於放射技術、放射醫學,更涵蓋生物、化學、物理及影像工程等。
今年2月起,擔任醫放系系主任的許世明教授,除了是醫放系的大家長,也擔任陽明交大游離輻射防護講習班主任、校級專任輻射防護師,也曾任中華民國輻射防護協會董事、中華民國醫學物理學會理事、台灣中子捕獲治療研究學會理事等。
許世明表示,醫放系的出路相當多元,除了參加國家考試、成為醫事放射師,還包含了:臨床放射醫學的醫學物理師、輻射場所需按法規規定配置的專業輻射防護師、製備並開發臨床正子放射藥物的放射化學師,以及公職人員、教師、醫材審查人員、放射科學研究人員及醫材研發工程師等。
報導連結:環球生技
[ NYCU News ] 陽明交大醫放系 生醫影像、放射科學人才培育搖籃more -
[ NYCU News ] 陽明交大生醫光電所高甫仁 潛心雷射 光學顯微術30年
36項顯微科學創新技術 多次「臺灣第一」
陽明交大生醫光電所高甫仁 潛心雷射
光學顯微術30年
陽明交大生醫光電所高甫仁,在他鑽研雷射與光學顯微術逾30年的學術生涯中,曾在儀器研發上多次締造「臺灣首次」創舉,促成顯微鏡領域的國際指標性會議FOM兩度來臺主辦、明年將第三度踏上臺灣,高甫仁影響力也從物理學擴及到生醫應用。即將屆齡退休的高甫仁,其願景是期盼未來將研究成果無私地分享給學術界,也笑說:「機會,該留給年輕人。」
潛心30年見證光學顯微術崛起 投入卻僅是偶然
引領臺灣雙光子領域高峰 首度引進國際指標會議FOM來臺
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光電研究所,是全臺第一所專注於生醫光電領域的研究所,成立20年來催生多項先進技術,並在2021年完成併校後,正式成為國內整合生醫、光電及顯微鏡尖端技術的指標性研發基地。
在生醫光電所的9位現役師資中最為資深的高甫仁,總是掛著慈父般的微笑、與系上師生打成一片,全無長輩的架子。實際上,高甫仁鑽研雷射光學與光學顯微鏡逾30年,開發迄今累積多達36項技術及方法學,創下許多臺灣第一,是國內光學顯微術的指標性學者。
他最具代表性的開發成果,包含:高效能雙光子共軛顯微鏡、雙光子光電流雷射掃描顯微鏡、無線電頻率之光致電流顯微術、螢光生命期成像顯微術等。
近期,高甫仁在生醫光電所的研究,專注在光致對比(Optical Beam Induced Contrast)、泵浦探測成像(Pump-Probe Imaging)、生醫光電學等,除了光致電流顯微術的物理學開發,也跨足到生技醫療應用,開發可用於微創手術的內視鏡平台與微型照明環等。
潛心30年見證光學顯微術崛起 投入卻僅是偶然令人意外的是,雖然高甫仁30多年研究生涯的重大成果幾乎都與光學顯微術密不可分,也見證了該領域的崛起,「但光學顯微術過去其實沒有受到重視,會投入也只是偶然的契機。」
「雖然光學顯微鏡被認為是一門由來已久的老學問,但也是一直到1980年代有人開始將雷射與電腦和顯微影像技術結合,才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甫仁說。
回想自己剛投入光學顯微術的時空光景,高甫仁笑說,「那是個有趣的年代,充斥著許多新鮮點子,許多像玩具一樣的新設備冒出來,但解析度都還非常陽春。」
但是隨著個人電腦(PC)和雷射儀器持續進化,顯微設備的功能越來越強大,解析度和對比度都得到跳躍性的提升。
1994年在美國康乃爾大學拿到物理博士學位的高甫仁,其實從事的是表面科學的雷射研究,當時,他已做出連續相位調變(CPM)為基礎的高能量飛秒擴增染料雷射系統等創新雷射光束發射源成果。
然而,表面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本非常高,要架設一個普通水準的實驗室,至少就需要50~100萬美元,此外,當時同領域的競爭非常激烈、勢如紅海,但整體進展速度卻不快。
「再加上當時的臺灣的科研環境,根本不允許像在美國那樣花錢,所以,當我回臺灣、來到中山大學物理系教書時,在研究成本的考量下,就轉移到成本大約只有10%、也較感興趣的光學顯微鏡研究。」高甫仁說。
報導連結:環球生技
[ NYCU News ] 陽明交大生醫光電所高甫仁 潛心雷射 光學顯微術30年more -
[ NYCU News ] 本校醫工領域與台北榮總簽訂MOU,推動臨床試驗與場域驗證合作
台北榮總與本校醫工領域於113年1月24日簽屬合作備忘錄,開啟實質合作,未來將陸續啟動多項臨床合作案。
本校醫工學院院長暨創新醫材轉譯研發中心主任林峻立教授,將引領本校醫工領域未來與北榮醫學工程部的合作,將能密切結合臨床醫院能量,推動臨床試驗與場域合作,整建各式醫療數據資料庫,進而攜手研發高臨床需求之醫材。
報導連結:臺北榮民總醫院[ NYCU News ] 本校醫工領域與台北榮總簽訂MOU,推動臨床試驗與場域驗證合作more -
[ NYCU News ] 陽明交大陳志成、創⽣醫電、北醫⽜道明⼤秀新型電腦斷層掃瞄、表⾯電漿共振、即時全基因分析技術實⼒!
陽明交大陳志成、創⽣醫電、北醫⽜道明⼤秀新型電腦斷層掃瞄、表⾯電漿共振、即時全基因分析技術實⼒!
在INNOZONE的Roadshow發表會上,新藥開發與精準治療領域也有不少團隊值得關注。駱雨利教授團隊的奈米藥物傳遞平台,提⾼了結腸直腸癌與頭頸癌等難治癌症的治療效果;呂仁副研究員專注於解決感光細胞退化疾病,可讓病⼈視覺顯著恢復;江清泉副院⻑的兩相軟骨修復技術平台讓患者僅需接受⼀次⼿術,就達到修補軟骨的⽬標...
報導連結:新創幫
陽交⼤陳志成設計新型電腦斷層掃瞄儀,可提供新型診斷造影與免疫治療利⽤光⼦能量在進⾏淺層癌症或是術中放療的臨床應⽤,已經漸漸為成為趨勢。然⽽,由於受限於放射治療設備的不易取得以及臨床治療設備不⾒得適合⼩動物的現狀,這類新療法的放射免疫研究尚屬⼩眾。此外,研究⼈員很難取得合適的放射治療光源與設備,就算擁有⼀般的⼩型光源仍會受限於造影設備,很容易造成試驗的困難與試驗誤差,使得新療法的開發受到嚴重的阻礙,遑論後續的商業發展。陽明交通⼤學陳志成教授團隊開發的同軸微型多模態電腦斷層掃描儀基於X光和光學的多模態⼩動物影像診斷與治療系統,搭配不同的奈米製劑,透過國產穿透式特性輻射之雙靶材X光管作為X光源搭配sCMOS光學相機,適⽤於放射免疫治療前追蹤和功能性光學造影。
該機台的另⼀個重要功能則是做為放射免疫治療的測試平台,經過解剖與功能性診斷影像確定腫瘤位置後,搭配特殊設計的X光限光器,進⼀步提供放射免疫治療應⽤於腫瘤治療與深層抑菌治療。陳志成表⽰,未來此套系統可提供多種的創新診斷造影與免疫治療⽅案,有望應⽤於腫瘤治療、抑制腫瘤移轉、抗⽣素失效後之深層抑菌、新藥開發和影像導引放射免疫治療等領域,為研究⼈員提供新技術開發平台或臨床前試驗⽤的測試平台,作為創新醫療技術開發的利器。[ NYCU News ] 陽明交大陳志成、創⽣醫電、北醫⽜道明⼤秀新型電腦斷層掃瞄、表⾯電漿共振、即時全基因分析技術實⼒!more -
[ NYCU News ] 本院研究團隊研發出石墨烯神經探針晶片治療憂鬱症,並成功刊登國際期刊
本院研究團隊研發出石墨烯神經探針晶片治療憂鬱症,並成功刊登國際期刊
陽明交大表示,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教授陳右穎團隊,以其開發出的石墨烯神經探針晶片技術,與國際醫材大廠亞培(Abbott)合作證實,深腦電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可以顯著改善動物憂鬱行為。此項研究為憂鬱症的深腦刺激治療提供更多科學證據,有助進一步擬定治療策略,此研究已發布於《Neurobiology of Stress》。陳右穎團隊將晶片植入大腦多巴胺迴路之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腦區,進行深腦電刺激。結果發現,不僅觀察到動物的動機能力提升與憂鬱行為降低,其大腦磁振造影也顯示,多巴胺迴路功能連結強化;並確認以電刺激伏隔核,可促進腦內神經滋養因子生成,改善憂鬱症造成的神經細胞粒線體功能低落。
陽明交大表示,此方法相較於目前台灣已核准的非侵入式磁刺激,更能長時間穩定治療與降低復發率。陳右穎進一步說明,本次試驗主要是釐清深腦電刺激治療憂鬱症的機轉,讓這項治療方法獲得更堅強的科學基礎。陳右穎表示,相較於其他臨床用刺激電極裝置,其開發的石墨烯探針晶片具有磁振造影相容性,能以三維腦影像立即觀察深腦電刺激影響的多個腦區活動,更能提供有效且具安全性的治療評估。
報導連結:環球生技[ NYCU News ] 本院研究團隊研發出石墨烯神經探針晶片治療憂鬱症,並成功刊登國際期刊more -
[ NYCU News ] 陽明交大AI腦瘤偵測獲TFDA批准 國內首款 多腦瘤智慧醫材
陽明交大AI腦瘤偵測獲TFDA批准 國內首款 多腦瘤智慧醫材
今(2)日,陽明交大宣布,其自行研發的AI腦瘤輔助偵測系統和等速肌力試驗評估系統兩項醫材,已正式取得衛福部上市許可。此款AI腦瘤輔助偵測系統,可協助針對聽神經瘤、腦膜瘤與腦轉移瘤等三種主要腦癌的磁振造影(MRI)進行判讀,是國內首見針對多種腦瘤自動偵測與圈註的智慧醫材軟體。研發此AI技術的生醫光電研究所教授吳育德表示,過去,腦腫瘤的檢測仰賴醫師檢視影像並手動圈註,在放射治療前,醫師通常得審視大量的影像資料來評估腫瘤體積、位置、有無水腫等病理特徵。
研究團隊將從臺北榮總與臺中榮總取得超過20萬張的二維影像,給人工智慧學習後,才能克服目前臨床磁振造影影像軸向與平面解析度不同,不同腫瘤類型與大小位置不一等難題,讓人工智慧能正確判讀腦瘤,可大幅縮減臨床治療所需成本。另一項獲得核可的醫材為針對幼童及中風長者的口腔等速肌力試驗評估系統,可以用來解決臨床上對於唇肌力復健的需求,協助患者進行有效的唇肌力訓練。
推動醫療器材商品化的陽明交大創新醫材轉譯研發中心主任林峻立教授表示,大學常是醫材設計研發的火車頭,但過去只有業者才能申請查驗登記,影響商品化的時程。林峻立進一步表示,《醫療器材管理法》鬆綁後,讓大學除了研發外也可以兼為醫材業者,有益促成更多研發成果商品化,朝臨床落地應用的目標邁進。陽明交大表示,創新醫材轉譯研發中心今年4月才以3D列印下顎骨板技術,通過食藥署「醫療器材品質管理系統」(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簡稱QMS)。陽明交大成為同時擁有醫材品質管理系統,第一級與第二級醫材許可的首間大學。林峻立表示,為了提升大學醫材研發品質,替民間創造價值與技轉機會,陽明交大將先以醫用軟體及輔具醫材為主軸,藉由臨床驗證、法規、品質確認及商業化的一條龍服務,協助加速醫材開發,建構各類型產品的QMS,並取得查驗登記。
報導連結:環球生技[ NYCU News ] 陽明交大AI腦瘤偵測獲TFDA批准 國內首款 多腦瘤智慧醫材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