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史

一、成立沿革        

        生物醫學暨工程學院於83年本校改制大學同時成立,集合醫事技術學系(含醫事檢驗及放射技術二組)、物理治療學系、醫學工程研究所,以及醫學生物技術研究所共四學術單位,涵蓋五專業領域。由孟粹珠教授代理首任院長;並於次年三3月遴聘吳國海教授擔任本院首任院長;87年8月遴聘劉武哲教授為第二任院長;92年8月遴聘邱爾德教授為第三任院長;98年8月張正教授遴選為第四任院長;104年8月遴選吳俊忠教授為第五任院長。

        隨著醫學技術及工程領域日新月異之潮流趨勢,本院之成員系所亦幾經變革,由原先創院之四個單位陸續擴增至現有之四個大學學系、五個碩士班、六個博士班,以及一個生醫光電暨奈米科學學士學位學程之規模。

 

二、行政組織

       自民國八十三年至一百零四年(1994-2017),本院逐步發展,截至目前,生物醫學暨工程學院包括五學系(含學程)、五個研究所碩士班及六個博士班。大學部: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物理治療學暨輔助科技學系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生醫光電暨奈米科學學士學位學程。研究所: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博士班)醫學生物技術研究所(碩、博士班)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研究所(碩、博士班)物理治療學暨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博士班)生醫光電研究所(碩、博士班),並於106學年度招收生醫工程學院產學菁英博士班。


三、系所介紹

(一) 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

 1、學系介紹
  網際網路發展蓬勃,帶動資訊迅速流通,知識快速普及,造成社會、經濟基本結構的改變;這些改變,正影響學生的求學目的,挑戰高教體系的教學目標,進而迫使大學系所作積極變革。本系成立近四十年,原有課程以檢驗醫學作為設計架構;隨著生命科學的演進,不斷引進最新生物技術課程;盱衡大勢變化,未來將以生技產品開發為重要目標,鼓勵科技創新,致力轉譯應用。

 2、教學與研究特色
  解決社會需求,於檢驗醫學與生物科技領域,培育優秀的菁英人才,是本系教學、研究基本理念。大學部成立近四十載,培育逾千名的學士級畢業生;研究所有逾三十年的歷史,培育近五百名的碩、博生。本系校友出類拔萃,多是醫檢、生技專業領域的傑出領袖。本系課程設計以檢驗醫學為基礎,隨著生命科學發展,陸續整合分子生物學、生物資訊、系統生物學、科技管理等課程。分析趨勢以不斷作課程變革,是本系教學與研究的重要傳統。以下概述高等教育面臨的幾個大問題,以及本系的努力方向:

 ♦ 網路與人才培育方式—網路知識庫、搜尋程式完備,有關鍵字詞就可找到完整答案。現代專家的訓練,當講求活用資源,揚棄過去強調死背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們的人才培育,將著重養成資料分析統整、活學活用的能力。

 ♦ 知識價值與傳播速度—網際網路發展蓬勃,資訊傳播無遠弗屆。知識傳播速度加快,確具教育推廣的宏效;於大眾「知」的水準齊平下,單靠知識,已很難取得競爭優勢。因此,除了要學生追求知識創新,也訓練他們做好智財權的保護工作。

 ♦ 產業投資與產出不相稱—最近十年的全球生技產業,雖投入雙倍的研發資金,新藥產出不增反減,其癥結不是技術難突破,而是缺乏好的科學理論作支撐。因此,我們將培育學生能大膽提出新想法,且進行能解決重要問題的科學研究。

 ♦ 生命科學發展的大方向—科學鼓勵追求新知,但長期重視論文出版,已然制約課題選擇。現代生命科學,經常見樹不見林,重枝節、卻閃避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我們的教學與研究,會以科學轉譯為依歸,將以產品開發作為主要方向。

  簡單的說,科技創新、轉譯應用,會是本系未來最重要的教學與研究特色。


(二)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1、學系介紹
  生物醫學工程師所扮演的角色是使用傳統的工程專業知識來分析並解決生物學及臨床醫學的問題,對健康照護提供了全面性的改善。選擇進入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學生要能完成三方面的使命:服務人類、以活生生的生命體為工作對象的熱情、將先進科技應用在醫療照護。一位生醫工程師會與其他健康照護的專業人員如醫生、護士、治療師、技師等組成團隊以提供完善的服務,而他將會被要求擁有多項的能力,包括設計醫療儀器、裝置與軟體,從多元性的技術來源以整合多樣的知識,來發展創新的醫療流程,或是為解決臨床問題而帶領研究的需求。目前國內醫材科技產業仍在萌芽成長階段,對於人才的需求將日益殷切,也會成為繼電子科技、電腦資訊、光電產業、網路通訊之後而起的下一波明星產業! 

  為求與時並進,本系以校院發展願景、科技趨勢潮流、社會發展與實務需求為主軸,以規畫系所未來發展方向:
 ♦ 打造優質教學研究環境,與時並進、永續發展。
 ♦ 系統性課程規劃,積極吸引與培育優秀人才。
 ♦ 有效掌握產業動脈,多元拓展畢業生就業出路。

 2、教學與研究特色
  本系競爭優勢為第一個同時擁有大學部 / 碩士班 / 博士班醫工系的國立大學,能夠循序由學士 →碩士 → 博士一貫栽培優秀醫工人才。 在大學階段,醫工系希望培養學生專業學識與研究能力,瞭解各領域研究新知、自由探索個人研究興趣,以紮實奠定基礎,拓展研究視野。在研究所階段,鼓勵學生依個人研究興趣,作為進修與論文主軸,充實專精學識與獨立研究能力,以強化研究實力,養成高階專業的醫工人才。目前規劃策略是以整體發展,整合規畫系與所之課程,以落實縱向(學士 → 碩士 → 博士)與橫向(甲 / 乙 / 丙組)系統性教學。
 ◆五年一貫學習規劃:學士 → 碩士(4+1) 
 ◆七年一貫學習規劃:學士 → 博士(4+3)
 ◆相關配套措施
  (1) 運用「專題研究」課程建立學士班「指導教授指導研究生」制度
  (2) 建立獎勵機制:爭取校內 / 外資源,提供獎 / 助學金與產業界實習機會
  (3) 企業實習與合作公司:西門子、科林儀器、聲博科技、德州儀器、生訊科技、友晶科技

 
(三)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1、學系介紹
  創立於1988年,創辦之初為「復健醫學系」,1992年正名為「物理治療學系」,2000年成立研究所,開始招收碩士班學生,更名為「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2007年與復健科技輔具研究所整併為「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是國內首創結合物理治療與輔助科技的學系, 2015年也會是率先轉型招生六年制物理治療學士學位課程(Doctorof Physical Therapy)的學校。

本學系依據設立宗旨開設學士班、碩士班和博士班。各班級均訂有其明確教育目標與辦學特色。學士班的教育目標在於培養兼具物理治療及輔助科技應用的臨床專業人才,並具備從事相關研究發展的潛力。碩士班的教育目標在於培育具批判性思維及邏輯思考能力之學術人才並強化具實證醫學觀念,落實實證基礎之臨床應用的物理治療與輔助科技專業人才,博士班的教育目標在於培育具獨立研究、建立理論與實務的科技整合人才,並強化具備國際觀及全化視野的競爭能力。 

 2、教學與研究特色
  ◆ 本學系之教學特色:
  六年制物理治療學士學位課程,深化現有臨床訓練,強化全方位醫療保健體系專業教育,落實物理治療鑑別診斷、實證評析、臨床推理與決策能力,並擴充新興領域、高齡醫學與物理治療行政管理經營,培養學生專業獨立性與競爭力。碩士班分成物理治療(甲組)及輔助科技(乙組)。甲組著重於臨床應用研究;乙組則著重於輔具的應用與開發,兩組在博士班在學理專攻外,需具備完成獨立研究與國際交流的能力,並發表國際論文,也有許多學生研究主題結合輔助科技研發,設計許多產品並取得專利。
 ◆ 國際交換課程:
  本學系大學部及研究所學生可申請國外的姐妹校修習必選修課程或臨床實習課程,並可申請經費補助。每年亦有許多國際學生至本系或本校修習相關領域課程。
 ◆ 本學系之研究特色:
  本學系專任教師的研究方向涵蓋神經物理治療、應用神經生理研究、動作分析、肌肉骨骼與運動科學、心肺物理治療、健康促進、運動生理、兒童物理治療、老人物理治療與醫療保健政策、智慧型機電輔具、計算生物力學、運動暨復健科技、資電科技應用、國際功能分類系統(ICF)暨輔具服務應用與政策等多面向研究,每年爭取科技部、其他政府會、醫療及產業合作單位的計畫案繁多,整體研究成果高度符合社會、經濟、文化與科技發展的需求。
 

(四) 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

 1、學系介紹
  本系為國內第一所設有學、碩、博士班放射科學教育之學系,也是唯一設有此系的國立大學,更於2006年8月獲教育部核准更名為「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本系秉持著放射科學領域之深厚基礎,持續為國內外放射科學界培育高素質之放射師、醫學物理師及跨領域之高等放射科學人才,更期盼全系所師生之研究能量,在生醫影像領域開創出學術研究及臨床放射醫學雙贏之路,為我國放射科學及分子醫學貢獻心力。
  生物醫學影像研究中心分子暨基因影像核心設施成立於2002年,為國內第一所小動物分子影像研究實驗室。

 2、教學與研究特色
  本系教育的特色是教學與研究並重。本系堅強的師資陣容與優良的教學傳統,以整合性、跨領域、多元化與專業化的課程安排,造就了不少優秀醫事放射師在相關領域表現傑出。學士班可選修專題課程,培養研究興趣,更安排醫院見實習機會,增加所學與臨床應用的結合。教育目標為:
 ◆ 培育具專業能力之優秀醫事放射師;
 ◆ 領導國內生醫影像及放射科學之跨領域研究與發展;
 ◆ 培育具國際觀之生醫影像及放射科學高級研究人才與師資。
   本校為研究型大學,本系除培育專業醫事放射師外,研究人才的培育與研究表現頗為傑出。師資專長涵蓋四大領域:醫學物理、醫學影像、輻射生物與核醫藥物。老師們主持
多項計畫,促進本系多元化的教學與研究,另與產業界及臨床的合作表現佳,已獲得多項專利。本系師生們在研究與專業的表現相當亮眼,並獲得各界好評。
 

(五) 生醫光電研究所

 1、學系介紹
  生醫光電是新興且快速成長的研究領域,近幾年來已成為全球生物科技重點發展項目之一。目標在於利用光電科技進行臨床診斷與治療,以及偵測與操控生物組織和材料。在生命科學研究的應用上包含探測細胞到分子尺度的作用機制、功能和結構。在醫學的應用上則包括以非侵入性的方式對人體組織進行光電訊號偵測、辨識、診斷和治療疾病。生醫光電是一門整合了生物醫學、生物技術、光學、電子、電機、資訊、精密機械、物理與化學的高科技領域。生醫光電研究所碩士班成立於民國91年,並於民國96年奉准招收博士班學生。每年皆招收來自理工領域和生醫科學領域的碩博班學生,以國立陽明大學優秀的生物醫學研究環境為後盾,投入此新興的學門研究中,為全國唯一專注於生醫光電領域的研究所。近10年來已培養二百餘位具有光電科技與生醫科學跨領域專業的整合性人才,畢業生深受國內光電產業、醫療器材產業或深受跨領域研發需求單位的重用。近年來本所也招收數位外籍學生來就讀博士班,因此大部分的課程均以英文授課。
  在教育部的經費支助下,國立陽明大學亦設立了生醫光電暨分子影像跨領域研究中心,促進校內醫學院、生命科學院、牙醫學院及生物醫學暨工程學院下的相關系所進行研究合作。除此之外,藉著地利之便,生醫光電研究所並與台北榮民總醫院、市立聯合醫院、國立陽明大學附屬醫院進行許多合作研究,整合陽明大學校區乃至全國甚至是跨國合作技術的核心設施與核心研究團隊。未來發展則以促進並推動生醫光電及奈米生醫科技的相關研究,持續培育相關學科之跨領域人才。

 2、教學與研究特色
  
生醫光電是結合許多領域的整合研究,所以本所的教學規劃是朝向能夠作整合性的人才培育為主,在課程的規畫亦以此構想為主軸。課程考量入學的學生可能完全沒有生物醫學背景(純理工科系)或光電、電機、物理的背景(純生物科學科系),因此特別提供一些基礎課程,例如分子細胞生物學概論、生理學、應用數學、電磁學、電子電路學等課程來補強學生在不同領域的基礎知識。另外根據學生就業與研究的需求,有較深入的光電科技與生醫科學課程提供學生選修,亦開設許多跨領域應用課程培養學生跨領域的思維,以期本所所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對生物醫學與光電工程等領域的知識有相當程度的了解與整合能力。
本所是以生物醫學應用為導向的研究所,冀望運用尖端的光電科技,更深入的分析定量各種細胞生理現象、提供新的醫學診斷技術、或協助各種疾病的治療等,希望能從細胞、動物實驗到臨床上的應用皆能提供有影響力的突破,包含雷射光鉗、螢光生命期訊號、分子動力模擬、電漿子生物感測、近場光學與超解析光學顯微術等較微觀的技術;也進行光動力治療、光學同調斷層影像、磁振造影、腦機介面等能運用在動物或臨床上的技術研發。目前正積極擴展奈米生醫技術研究,例如奈米材料光電特性分析、奈米生醫材料的應用等,來提升本所的研究深度與廣度。
 

(六) 數位醫療學士學位學程

 1、學系介紹
  本學程成立於2013年8月,課程著重以物理及化學為基礎,應用於生醫光電與奈米科學之發展,並整合生醫光電研究所之師資與資源,以期在大學部培育優秀基礎與應用兼具之人才。本學位學程學程主任一人,統籌及規劃學程發展及業務方向。除行政事務運作外,尚有學程委員會之組織,委員會每學期召開會議,討論並決劃學程所有重大相關業務。

  2、教學與研究特色
  課程特色兼具光電與奈米之內容,結合基礎與應用,本學程新建立的特色課程為未來科技發展之重點項目,以培養科學研究人才為導向。課程涵蓋光電工程導論、奈米化學、電磁學、電子電路學及材料科學等。本學程設計目的為訓練學生具備整合光電、奈米、生醫等基本知識並進而學習開發具臨床診斷與治療上應用潛力的新穎檢測與診療技術或儀器。
學程課程分光電與奈米兩大領域,兩領域實緊密相關,例如於奈米領域課程中(如奈米化學、材料科學、微奈米製造技術、晶片之未來導向)主要教導學生如何設計及合成奈米結構,並將其應用於生醫檢測技術中,包含利用奈米微粒的表面修飾技術提升光電感測器的效能、利用奈米微粒增強光熱、光動力、藥物傳遞等光電治療技術。另外,由於蛋白質的大小在數奈米至數十奈米之間,基礎生物科學研究需能觀察蛋白質構形變化,因此各種雷射光譜與光電顯微影像技術均需充份了解,學程學生於光電領域課程中(如生物微感測器之分析原理、醫用光電系統、基礎光電材料與技術、雷射工程導論、應用光學)學習到雷射與光電技術的基礎原理與應用。學程設計分別於此兩領域的必修科目中(奈米科技概論與生醫光電概論)著重探討這兩大領域的整合應用,以期使學生達成在光電或奈米領域具備基礎科學的深度,並對光電奈米生醫整合的應用科學具有一定廣度的目標。
 ◆ 轉 系
  1. 共同必修基礎課程,共計36~37學分。
  2. 專業必修課程,至少28學分。
  3. 選修課程,至少32~31學分。
 加上通識課程28學分及導師時間4學分,合計128學分。

 ◆ 雙 主 修
  1.須修畢共同必修基礎課程共36~37學分(可以原科系之基礎課程抵免)
  2.須修畢專業必修課程至少28學分。

 ◆ 輔 系
  須修畢非原科系之專業科目課程至少20學分。

 ◆ 學分學程
  須修畢課表內13學分(主領域選修至少6學分,副領域選修至少3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