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殊榮

  •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評核 訓練機構銅牌證書

    恭賀 生物醫學暨工程學院 榮獲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評核 訓練機構銅牌!!!

    恭賀 生物醫學暨工程學院 榮獲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評核 訓練機構銅牌!!!

     
    more
  • 奪牌來函公文_1.jpg

    [ NYCU News ] 本院獲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評核訓練機構銅牌啟動公文

     
    more
  • messageImage_1661845920067.jpg

    恭賀醫工系楊世偉教授 榮獲110學年度傑出教學教師!

    恭賀醫工系楊世偉教授 榮獲110學年度傑出教學教師!
    more
  • 1110323.jpeg

    恭喜本院物輔系王瑞瑤老師榮獲 臺灣物理治療學會111年度第十六屆黃麗麗獎

    恭喜本院物輔系王瑞瑤老師榮獲 臺灣物理治療學會111年度第十六屆黃麗麗獎!
    more
  • 林峻立院長榮獲科技部工程司110年度產學合作先導開發型計畫特優獎20220107.jpg

    恭賀林峻立院長榮獲科技部工程司110年度產學合作先導開發型計畫特優獎!

    恭賀林峻立院長榮獲科技部工程司110年度產學合作先導開發型計畫特優獎!
    more
  • Promo-YouTube-YouTube thumbnail size _1_.jpeg

    [ NYCU News ] 榮耀二十!「陽明交大ICF暨輔助科技中心」獲頒20年貢獻感謝狀

    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張美美副署長(左)頒發李淑貞主任感謝狀


    政府積極推動輔具服務已滿二十個年頭,今年也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級研究中心「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協助推動身心障礙者輔具服務,接受中央委託成立「多功能輔具資源整合推廣中心」20週年。在11月26日全國輔具服務聯繫會議上,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張美美副署長特別頒發感謝狀,以感謝中心李淑貞主任帶領之工作團隊20年來為我國輔具服務發展貢獻心力。

    李淑貞主任在獲獎感言中,從付出20年歲月用生命經營中心,以建構全國輔具服務系統開始談起,更舉出中心20年來的下列五大成就。

    首先,中心在我國輔具服務系統發展初期,即導入國際輔具分類標準─ISO 9999的核心概念,此國際標準將所有改善人類生活的產品與科技,均定義為輔助科技;因而我國整體國家系統在規劃發展輔具服務時,不會狹隘地僅提供特定類型的輔具,而是擴及生活多元層面的考量;促使以宏觀眼界形塑我國輔具服務發展,是中心的第一大成就。

    再者,早從2005年開始,中心團隊便接受委託建置我國「輔具資源入口網」,此入口網整合所有產、官、學、研、醫跨領域之輔具資訊,在國際上是極具價值且領先的輔具資訊平台,至今已有近八億的點閱流量,是我國輔具服務發展的驕傲;以「輔具資源入口網」建構輔具資訊整合交流平台,是中心的第二大成就。


    衛福部社家署感謝「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20年來協助推動輔具服務發展


    另外,在大家共同努力之下,2012年我國ICF身心障礙權益保障新制的上路,使得「輔具服務」正式成為我國身心障礙者服務之法定項目;是由縣市政府須執行的法定福利服務,也使得除中央政府推動外,地方政府亦須編列預算與共同參與相關服務。2019年李主任代表我國政府擔任WHO觀察員時,即對我國擁有足以傲視全球且先進的輔具服務體系深感欣慰。協助規劃並推動以專業了解與滿足需求為導向的輔具服務新制,是中心的第三大成就。

    而輔具服務成功的關鍵,除人才培訓與輔具中心專業品質管理外,我國多年經驗顯示,透過評鑑指標強化縣市政府支持功能,並著重引導縣市政府與輔具中心之服務相互整合,而非僅以輔具中心為評鑑重點,是務實且極具效益的做法,亦是值得在國際上推廣的模式。建立有效促進我國輔具服務成功的評鑑指標,是中心的第四大成就。

    最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自2016年起主辦輔具暨長照大展,這是一個國際級的專業展覽,連續3年都是10萬以上人次參觀的展會。此展會所發揮的眾多功能中,包括提供輔具中心專業人員一個認識最新國際輔助科技發展的正向學習平台,透過對於產品與廠商更為全面性的瞭解,將有利於專業服務品質的提升。成功連結輔助科技發展三大元素:專業人員、產業與產品,是中心的第五大成就。


    2021輔具暨長照大展


    李主任表示,未來仍有許多待發展的目標,需競競業業地逐步完善,因而進一步分享了她的三大期許,希望未來大家一起繼續努力。

    首先,2022年將是我國輔具服務新紀元,包括身心障礙輔具補助基準表修正草案在社家署的努力下,目前已進行預告,並預定明年9月1日正式實施;新草案的大幅調整,相信可使服務更加到位;而如此一來,長照輔具服務勢必需有所變動,若長照與身障系統能分工互補,將可使民眾更為有感;期待明年輔具補助新制能夠順利推行,包括縣市政府持續支持、輔具中心順利轉型,以成功邁向下一階段。

    另外,針對身心障礙者輔具補助與長照2.0輔具給支付新制要成功推動,跨部會單位的參與十分重要,包括各部會有效發揮其功能角色,以及部會間的良性互動與合作;期待未來跨部會間的整合能有更進一步的作為且更加成功。

    最後,綜觀現況,目前多數縣市輔具中心的長照評估服務量大幅增加,顯示社福體系的身心障礙與長照服務需進一步整合的必然趨勢,其中亦包括中央主管機關對於輔具中心查核的整合;期待明年查核時,社家署與長照司能共同檢視各縣市的發展與執行成果。

    在李主任的帶領下,「多功能輔具資源整合推廣中心」20年來協助衛福部垂直與平行調合各單位,戮力於推動輔具服務政策、輔具專業人員培力與產業市場發展,接下來也將本著服務社會的初衷、連結各領域間互助合作的堅持,以及立基臺灣放眼國際的大胸懷,繼續為我國輔助科技的發展努力,期待大家持續支持,一起攜手邁進同好共榮的未來!

    資料出處:榮耀二十!「陽明交大ICF暨輔助科技中心」獲頒20年貢獻感謝狀 – NYCU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more
  • Promo-YouTube-YouTube thumbnail size.jpeg

    恭喜本院王瑞瑤教授、楊雅如教授、劉承揚教授榮獲2020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

    恭喜本院王瑞瑤教授、楊雅如教授、劉承揚教授榮獲2020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
    more
  • Promo-YouTube-YouTube thumbnail _2_.jpeg

    本校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林峻立教授 榮獲2021臺北生技獎之「技轉合作優等獎」

      由台北市政府舉辦之「2021臺北生技獎」,頒獎典禮於9/11日上午,由柯文哲市長親自揭曉「創新技術獎」、「國際躍進獎」、「技轉合作獎」及「跨域卓越獎」四大獎項得主,本次獲獎標的囊括藥品、醫材與檢測技術等多元領域,共計20家績優生技企業與學研機構獲獎。生技獎自2004年首屆舉辦至今邁入第18年頭,今年在新冠疫情防疫期間,頒獎典禮北市府遵照防疫規範辦理,藉由實質的嘉勉儀式鼓勵臺灣優秀生技學研機構與企業,並搭配現場直播,共同為臺灣生技發展持續努力打拼。

      本校由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林峻立教授與台北榮民總醫院口腔外科吳政憲醫師團隊所研發之「可提供植牙並結合最佳化結構之下顎區段參數化植入物設計開發」榮獲「技轉合作優等獎」,在生技與檢測領域強敵環伺下,以醫療植入物榮獲該獎項實屬不易。該研發主題主要是整合電腦斷層掃瞄(CT)、最佳化結構設計、電腦輔助模擬分析及金屬3DP列印等技術,開發病人下顎骨大範圍缺損之客製化重建金屬植入物,具有區段咬合生物力學考量、結構輕量化設計及可搭配術後植牙等功能特色,目前已成功技轉給「安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待該公司通過醫療器材QMS認證後,即可進入臨床測試造福病人,使下顎大範圍缺損之患者,能獲得兼顧外觀、生物力學、咬合考量之下顎重建並提高生活品質。


    林峻立教授與柯文哲市長合影

    林峻立教授接受專訪

    2021臺北生技獎獎狀
    more
  • Promo-YouTube-YouTube thumbnail _4_.jpeg

    恭喜醫技系黃尉倫老師榮獲110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more
  • F20210716.jpeg

    恭喜醫工系羅俊民老師榮獲"專業課程全英文授課的傑出教師",醫放系盧家鋒老師、物輔系宋文旭老師榮獲"基礎學科課程傑出教師"

    more
  • F0106.jpeg

    教育部生醫創新創業競賽,陽明團隊榮獲五獎項!

    陽明創新團隊成員與吳俊忠院長(前排左一)、楊世偉老師(前排右一)

    榮獲「生醫產業組」銀獎與最佳人氣獎的「UKnee」團隊與楊世偉老師(左)

    榮獲「生醫產業組」佳作與最佳人氣獎的「Cortex 克特斯」團隊與楊世偉老師(左)

    榮獲「生醫產業組」佳作的「低塑生技(DP Biotech)」團隊與劉燕雯老師(右)


     



    由生物醫學暨工程學院培育的三支陽明創新團隊——「UKnee」、Cortex 克斯特」與「低塑生技」,12月10日參加「2020教育部生醫產業與新農業創新創業全國競賽」,在14個推動學校、42個團隊中脫穎而出,榮獲1銀、2佳作、2大會最佳人氣獎共五個獎項。

    本校生醫工程學院獲選為「生醫產業教學實習補助學校」,執行教育部「生醫產業與新農業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計畫」。本次獲獎團隊成員,均參加由醫工學院吳俊忠院長及生科院蔡有光副院長、醫工系楊世偉教授共同主持的「生醫產業教學實習計畫學校-生醫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課程」,在平日晚間及周末的密集培訓課程。

    「UKnee」團隊由涂亭羽(生物醫學工程所碩士生)、何依婷(藥理所專任助理)、曾品瑄(生物醫學工程所碩士生)、丁俊源(醫工所專任助理)等培訓成員組成,以「全方位的膝關節置換手術行走復健輔助,you need UKnee!」作品,榮獲「生醫產業組」銀獎與最佳人氣獎。

    「UKnee」團隊在拜訪臨床醫師後發現,現今膝關節術後復健方式還不夠全面,並且有醫病間溝通效率不佳等狀況。為輔助重建本體感覺,提供早期下床機會和提升醫病間溝通效率,以達到精準醫療的目標,團隊設計了全方位的膝關節置換手術復健輔助,結合自動偵測器及外骨骼支架,搭配雲端傳輸和儲存,提供膝關節置換術病患術後復健輔助效果,以此增加傷患與醫療從業人員的使用意願。

    「Cortex克特斯」團隊由吳宛蓉(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生)、林冠儒(台北榮總麻醉部醫師)、黃俊淦(腦科學研究所博士生)、賴昀祺(柏俊生醫行銷部副理)等培訓成員組成,以「Senstroke腦中風緊急救護系統」作品,榮獲「生醫產業組」佳作與最佳人氣獎。

    「Cortex 克特斯」團隊觀察到,目前台灣只有6.6%的腦中風病人能得到血栓溶解劑治療,原因之一是腦中風常發生在睡眠中,導致病患太晚察覺腦中風症狀而延誤就醫。團隊以此現象發想,期望能打造一個即時、連續、輕便的睡眠腦中風偵測裝置,在睡眠時監測腦中風的發生,並在腦中風發生時發出警訊、提示就醫,爭取中風的黃金治療時間、提高血栓溶解劑施打率。

    「低塑生技(DP Biotech)」團隊由詹妤茹(醫技系大三生)、陳宜謙(中國醫藥大學藥妝系大三生)、翁子晴(醫技系大三生)、陳怡秀(醫技系大三生)組成,以「降塑菌(Deplastic Probiotic)」作品,榮獲「生醫產業組」佳作。

    關心塑膠微粒議題的「低塑生技」團隊發現,隨著大自然循環進入食物當中的塑膠微粒,已經由食物鏈被人體吸收,對人體健康造成隱憂。因此團隊結合融合蛋白、基因轉染技術,開發出具有獨特分解酵素之益生菌,能在人體腸道中分解塑膠微粒。環境中的塑膠微粒80%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組成,降塑菌能在人體腸道中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直接降解成二氧化碳及水,阻止塑膠微粒穿過腸道進入體內循環、累積至身體器官。

    團隊成員表示,這項培訓課程師資陣容堅強、課程規劃完善,不僅讓學員了解生醫產業的脈動,並學習到生醫新創領域需具備的專業能力。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原本擁有不同領域背景的成員,藉由不斷磨合及溝通,演進到默契絕佳、彼此合作,並彙整為團隊共同的願景與目標,是非常難得的體驗。此次得獎,除團隊合作外,更要感謝全體老師無私的傳授,尤其是指導老師醫工系楊世偉教授與生化所劉燕雯助理教授在產品設計、商業模式的創意啟發與悉心指導。

    楊世偉老師表示,本校培訓課程規劃完善、兼具理論及實務,授課老師教學認真,學員可系統性地有效學習到完整的產品研發方法、企業營運規劃及創新創業的邏輯思維,期待更多在校學生及校友來參加此培訓課程。

    相關連結:https://web.ym.edu.tw/files/14-1133-46061,r1-1.php?Lang=zh-tw
    more
  • F20201225.jpeg

    本校醫工所林峻立老師團隊,以「手持式高齡智能舌壓量測與復健系統」榮獲第十七屆國家新創獎殊榮

    本校醫工所林峻立老師團隊,本次以「手持式高齡智能舌壓量測與復健系統」榮獲第十七屆國家新創獎殊榮,此項創新產品透過使用者舌頭上頂咬嘴,使壓縮氣體反饋力量至主機藉以偵測舌頭肌力狀況。本項產品已透過社福、區域老年機構徵收超過一千名志願測試者進行舌肌力量測並於統計分析後得知年齡增長將導致舌肌力下降。並於臨床實際提供給舌壓低下患者復健使其舌肌力明顯進步,成功證實復健功能有效性。本產品將透過舌壓值輔助醫師進行臨床吞嚥困難診斷。該系統除了量測功能外更打造一套APP系統,具有量測及訓練模式,使用者可遵循醫師指示透過智慧型裝置與機台進行舌肌爆發力及耐久力訓練,最終將其數據上傳至雲端供醫師給予臨床建議,落實遠距醫療及居家照護。

    此外林峻立老師團隊除獲上述學研新創獎外,其與林口長庚整形外科部陳志豪醫師團隊合作開發之研究”客製化顏面金屬骨板”更以兩主題分別為「創新性客製顏面金屬骨板的開發」、「以3D列印技術進行顱顏精準重建手術」同時榮獲學研新創獎及臨床新創獎之殊榮,實不愧為新創醫療三冠王。




    我校於第十七屆國家新創獎獲數份殊榮,共同為醫療界持續奮鬥不懈。林慶波老師(左一)、賴穎暉老師(右二)、林峻立教授(左二)
    第十七屆國家新創獎頒獎典禮,我校與高雄醫學大學及高雄小港市立醫院合作「手持式高齡智能舌壓量測與復健系統」獲學研新創佳績。
     
    more